臺灣政府於2016年推動「亞洲‧ 矽谷推動方案」,該方案以「推動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產業創新研發」及「健全創新創業生態系」為兩大主軸,期望連結全球科技研發能量、人才、資金及市場,以物聯網帶動臺灣產業全面轉型升級。具體推動策略方面,透過引進Microsoft、Google、Amazon、Cisco 等國際巨擘研發能量、打造智慧化示範場域、促進產業跨域交流合作,並鬆綁人才與相關法規及提供資金協助,以完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推動物聯網創新研發及產業成長,讓物聯網成為兆元產業。
產值規模
自2016年臺灣開始推動亞洲.矽谷計畫,臺灣物聯網產業持續成長,產值由2016年新臺幣0.89兆元(占全球總產值的4.02%),成長至2018年的新臺幣1.17兆元,首度突破新臺幣一兆元,占全球總產值的比重亦提升至4.24%。2020年及2021年續創新高,達新臺幣1.55兆元及1.77兆元,占全球總產值的比重亦提升至4.62%及4.73%。2022年預估將可突破新臺幣2兆元(占比4.84%),並期望至2025年占全球總產值的比重可達到5%。
產業聚落
物聯網產業橫跨資訊製造業、設備製造業、軟體和資訊服務業等三大產業,集電腦、通訊、網路、運算、感測器、嵌入式系統、微電子等多個技術領域。基於廣泛涉及多個領域的特性,在考量平衡南北發展及地方產業量能下,未來發展將可能優先以桃園、高雄為重點聚落。
租稅措施
除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為20%外,為鼓勵外商來臺投資、支持產業創新並促進產學合作,外商可適用以下租稅
項目 |
優惠措施 |
研發、引進技術或機器設備
|
- 企業得於研究發展支出金額15%額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或支出金額10%額度內,分3年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 自國外引進新生產技術或產品,並使用外國營利事業所有之專利權、商標權或各種特許權利,經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專案核准者,其所給付外國事業之權利金免納所得稅
- 進口臺灣尚未產製之機器設備,可享有免徵進口關稅之優惠
|
投資智慧機械 / 5G 相關項目
|
- 智慧機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元素,進行自動排程、彈性或混線生產等功能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5G:相關投資項目包括5G通訊系統的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當年度投資合計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者,可採「投資金額的5%,於當年度抵減營所稅」或「投資金額的3%,於三年內分次抵減營所稅」二擇一抵減,但抵減額度不可超過當年度應繳納營所稅的30%
- 適用期間至2024年12月31日
|
員工獎酬配股
| 公司員工取得500萬元總額內之獎酬股票,持股且繼續於公司服務達2年者,得於轉讓時以取得時價或轉讓時價孰低價格課稅 |
外籍特定專業人才
| 符合條件之外籍特定專業人才,薪資所得超過新臺幣300萬部分之半數免予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 |
進駐各類產業園區
| 進駐科技產業園區、科學工業園區、自由貿易港區等,可享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及半製品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
其他
| 企業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得列為減除項目,免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
2021年5月臺灣行政院通過「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推動方案」,其在臺灣精準健康產業,將建構基因及健保巨量資料庫,以及開發精準預防、診斷與治療照護系統,並發展精準防疫產品與拓展國際生醫商機,將臺灣防疫品牌推向全球。
主要推動策略為於原有的藥品、醫材及健康福祉等產業基礎上,導入數位科技、大數據資料庫之應用,驅動跨域創新,以健康大數據加值及商化應用與創新服務模式,發展智慧健康、精準醫療、再生醫療等新興產業,進而從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精準照護、精準預防,達到全民共享精準健康之福祉,並型塑臺灣健康品牌,行銷產品與服務輸出國際。
產值規模
根據經濟部「2023生技產業白皮書」報告,臺灣生物技術產業範疇,主要涵蓋製藥產業、醫療器材產業、應用生技產業、健康福祉產業及數位醫療產業五大領域。2022年我國生技產業整體營業額為新臺幣7,009億元。5大領域中,健康福祉產業營業額為新臺幣2,268億元,較2021年成長6.6%,應用生技產業營業額為新臺幣1,339億元,成長6.44%,製藥產業營業額為新臺幣961億元,約成長4.80%,數位醫療營業額為新臺幣502億元,成長10.09%,僅醫療器材產業營業額降為新臺幣1,939億元,約有17.94%的降幅,主要係全球COVID-19疫情期間,居家辦公成為主流,也帶動相關居家保健器材的熱銷,並延續至2021年,然隨著疫情趨緩,各國作息回歸常態,居家用保健器材銷售趨緩,加以2021年的基期較高,進而造成醫療器材整體營業額呈較大降幅。
產業聚落
目前臺灣已形成完整的生技醫藥產業聚落,北部以新藥、醫療器材、生物製劑製造為主;中部為藥物製造和醫療器材;南部則以原料藥、植入物醫材、微創手術器械等為主,有效由北至南串接生技醫藥廊帶。
租稅措施
除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為20%外,為鼓勵外商來臺投資、支持產業創新並促進產學合作,外商可適用以下租稅
項目 |
優惠措施 |
鼓勵投資生技新藥事業
|
- 擴大適用獎勵範圍,除新藥及高風險醫療器材外,新增新劑型製劑、再生醫療、精準醫療、數位醫療、專用於生技醫藥產業之創新技術平台及受託開發製造之生技醫藥公司等。
- 營利事業參與生技醫藥公司現金增資,其繳納股款的20% 可抵減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每年抵減以不超過50%為限,而營利事業投資受託開發製造之生技醫藥公司,限於未上市、未上櫃公司,或自設立登記日未滿10年之上市、上櫃公司。
- 為鼓勵個人投資於未上市或未上櫃之生技醫藥公司,且對同一公司當年度投資金額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並取得該公司之新發行股份,持有期間達3年者,得就投資金額50%限度內,自持有期間屆滿3年之當年度起2 年內自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每年得減除之金額,合計以新臺幣500萬元為限。生技醫藥公司為從事研發製造者,以設立登記日起未滿10年之公司為限;屬受託開發製造者,以設立登記日起未滿5年之公司為限。
|
研發支出抵減
|
- 生技醫藥公司得在投資於研究與發展支出的25%,自有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之年度起5年內抵減各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並以不超過該生技醫藥公司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50%為限,但最後年度抵減金額,不在此限。
|
引進技術或機器設備
|
- 生技醫藥公司投資生產用之全新機械、設備或系統,同一年度支出金額達新臺幣1,0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範圍,可抵減當年度5%或3年內3%之應繳納營利事業所得稅,每年抵減以不超過30%為限。
- 自國外引進新生產技術或產品,並使用外國營利事業所有之專利權、商標權或各種特許權利,經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專案核准者,其所給付外國事業之權利金免納所得稅。
- 進口臺灣尚未產製之機器設備,可享有免徵進口關稅之優惠。
|
投資智慧機械/5G 相關項目
|
- 智慧機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元素,進行自動排程、彈性或混線生產等功能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5G:相關投資項目包括5G通訊系統的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資安:企業投資資通安全產品或服務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納入投資抵減範疇
- 當年度投資合計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者,可採「投資金額的5%,於當年度抵減營所稅」或「投資金額的3%,於三年內分次抵減營所稅」二擇一抵減,但抵減額度不可超過當年度應繳納營所稅的30%
- 適用期間至2024年12月31日
|
技術入股/員工獎酬股票
| 高階專業員工因獎酬及技術投資人因技術入股,或持有認股權憑證取得之股票,持有股票且任職或提供技術服務達2年者,可選擇以轉讓價或股票取得之實價或價格擇低課稅
|
外籍特定專業人才
| 符合條件之外籍特定專業人才,薪資所得超過新臺幣300 萬部分之半數免予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
|
進駐各類產業園區
| 進駐科技產業園區、科學園區、自由貿易港區等,可享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及半製品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
其他
| 企業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得列為減除項目,免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
循環經濟為臺灣政府推動「5+2」產業創新政策之一(「亞洲矽谷」、「智慧機械」、「綠能科技」、「生技醫藥」、「國防」,再加上「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為實踐永續發展,推動能資源的再利用,使資源生命週期延長或不斷循環,以有效緩解廢棄物與污染問題,為「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新經濟模式。
「循環經濟推動方案」涵蓋了傳統環保領域中力行減廢(Reduce)、物盡其用(Reuse)、物料回收(Recycle)、能源回收(Recovery)、修復使用(Repair)的5R理念,並以5R為基礎,思考如何更進一步講求產品的重新設計(Redesign)、重新思考(Rethink)與重新定義(Redefine),使得資源能夠更有效率的被循環利用,來達成「物質資源全循環(零廢棄)」,以及「環境資源永續(極低的環境資源使用)」的終極目標,不僅從源頭解決資源匱乏與廢棄汙染等問題,同時提供全新型態的商業模式、獲利途徑與就業機會,創造更多、更高的附加價值。
產業專責單位管理及政策推動
為有效加速資源循環利用,環保署於2021年7月成立「資源循環辦公室」,專責辦理整體資源循環政策規劃及管理。不同於過往廢棄物管理視角,從物質生命週期角度,以生物質資源、有機化學資源、金屬及化學品、無機資源等四大物料制定具體行動措施,並參考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跨部會推動「資源循環行動計畫」,以達「資源循環最大化」、「廢棄物處理最小化」之目標。
近年來,為鼓勵產業推動事業廢棄物源頭減量,除要求產品輕量包裝,在產品設計及製造過程導入重新設計思維(Redesign),輔以搖籃到搖籃(Cradleto Cradle)設計理念,落實綠色設計思維。亦引導產業自發性推動源頭減量,並辦理產業廢棄物源頭減量說明會,推廣產業等製程源頭,進行特定製程改變、原料優化、管理政策變革(分類或分流)等各式作為,藉由業者經驗分享及減量技術,協助產業降低生產成本及達到減量效果。
廢棄塑料回收再利用
塑膠是從石油煉製經各式製造加工而得之產品,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民生甚至是軍事用途。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22年出版的《全球塑膠展望》,近20年全球塑膠年製造量成長近兩倍,年廢棄量成長達2.3倍,年廢棄量逾3.5億公噸。全球塑膠廢棄物僅9%被有效再利用,19%被焚化、50%被掩埋,且仍有高達22%未妥善處置而洩漏於環境中,造成生態危害。
這些未妥善處置的塑膠廢棄物累積於環境中,尤其尺寸小於5毫米的塑膠微粒被證實已進入生態圈食物鏈,恐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是以2022年3月聯合國環境大會作成決議,要從塑膠整個生命周期進行檢討,擬定具法律約束力的終止塑膠汙染公約。
故我國環保署於2020年成立「塑膠再生粒料推動平臺」,串聯聯合利華、花王、綠藤生機、宏恩塑膠、有美公司等製造商、品牌商以及回收再利用產業,共同倡議使用再生塑膠粒料,以2025年達到25%為目標。
電子廢棄物貴金屬回收再利用
根據聯合國發布的《2022年全球電子廢棄物流動監測報告(Global TransboundaryE-waste Flows Monitor)》顯示,2019年全球產生了5,360萬噸電子廢棄物(平均每人7.3公斤)。若持續毫無作為,電子廢棄物的產量預計在2030年增至7,470萬噸,並在2050年達到1.1億噸。
臺灣為全球印刷電路板(PCB)最大供應國,2022年臺灣PCB製造產值為新臺幣9,033億元,年成長10.5%,全球市占超過30%;我國PCB產業聚落完整且集中,加以蓬勃發展的半導體及面板產業,更應強化在地資源取材,對電子廢棄物中的貴稀金屬進行回收,將循環經濟逐步推動與落實於各大產業。而廢棄的電子電器產品絕大部分都具有稀貴金屬成分,像是黃金、白銀、鉑、銅等可回收的貴重材料。
目前臺灣每年報廢的電路板,若只計算資訊類產品如電腦,報廢量即可達到100萬片以上,若再加計其他家電產品則報廢量更高達200萬片以上。根據經濟部統計資料顯示,近幾年臺灣每年申報含金屬的製程中PCB報廢板達30,000公噸,至於含元件之成品報廢電路板則有1,000公噸,因此僅計算回收黃金之市價即可達新臺幣百億以上,若再加計銅、銀、鈀等金屬的經濟規模更可達新臺幣數百億,因此PCB循環經濟的落實不僅可減低對環境的衝擊,後續產生的經濟效益更是不容忽視。
導入國際碳循環經濟新技術
為因應日益嚴重的氣候變遷問題,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共識;然而,對於部分重工業和電力等行業來說,要達到完全零碳排放卻是相當艱鉅的任務。為了解決此問題,「碳捕捉、利用和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簡稱CCUS)技術被國際能源署(IEA)視為重要的淨零行動方案之一;根據IEA的預測,為實現2050年的淨零排放目標,到2030年,全球需要捕捉約16.7億噸二氧化碳,而至2050年預計將增至76億噸,考慮2050年全球總碳排放量預計將達360億噸,76億噸的碳捕捉量約佔總排放量的21%左右,這意味著全球碳捕捉市場將有高達2兆美元的商機。
面對這一挑戰,歐盟計劃在2026年實施碳價徵收,而臺灣政府也將「碳捕捉、利用和封存」納入其2050年淨零轉型關鍵戰略,並於2023年8月7日成立臺灣碳權交易所,積極推動傳統產業(如石化、水泥、鋼鐵等)進行轉型;儘管這些產業已積極配合政府的減碳政策,但在碳捕捉和封存技術上仍需積極部署與升級,方能逐步實現技術的商業化,抓住負碳技術所帶來之商機。
電子廢棄物中的貴金屬循環商機
臺灣半導體產業舉世聞名,產值居全球之冠,其中下游產業的IC封裝測試、印刷電路板(PCB),全球出口產值皆排名世界第一,而在消費性電子、行動裝置等市場產值持續擴大下,全球電子廢棄物(E-Waste)總量也日漸增加(根據聯合國統計,預估2030年將增至7,470萬噸)。
目前臺灣已建立完整的電子廢棄物回收和貴金屬提煉技術,政府也持續推動技術升級,致力於電子業者實踐循環經濟並落實永續創新於產業各項經濟活動、減少碳足跡,開創具有環保和再利用性的回收技術,但仍需藉由與國際領先廠商之技術合作,如 : MESS SAR乾法技術及SULFOX濕法製酸技術、WSA濕法再生技術、SAR技術等,共同創造新的電子產業循環經濟服務模式和商機,以提供更加環境友善的高科技電子產品,並進一步推動綠色電子產品發展。
租稅措施
除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為20%外,為鼓勵外商來臺投資、支持產業創新並促進產學合作,外商可適用以下租稅
項目 |
優惠措施 |
研發、引進技術或機器設備
|
- 企業得於研究發展支出金額15%額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或支出金額10%額度內,分3年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 自國外引進新生產技術或產品,並使用外國營利事業所有之專利權、商標權或各種特許權利,經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專案核准者,其所給付外國事業之權利金免納所得稅
- 進口臺灣尚未產製之機器設備,可享有免徵進口關稅之優惠
|
投資智慧機械/5G/資安
相關項目
|
- 智慧機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元素,進行自動排程、彈性或混線生產等功能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5G:相關投資項目包括5G 通訊系統的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資安: 企業投資資通安全產品或服務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納入投資抵減範疇
- 當年度投資合計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者,可採「投資金額的5%,於當年度抵減營所稅」或「投資金額的3%,於三年內分次抵減營所稅」二擇一抵減,但抵減額度不可超過當年度應繳納營所稅的30%
- 適用期間至2024年12月31日
|
員工獎酬股票
|
公司員工取得500萬元總額內之獎酬股票,持股且繼續於公司服務達2年者,得於轉讓時以取得時價或轉讓時價孰低價格課稅
|
外籍特定專業人才
| 符合條件之外籍特定專業人才,薪資所得超過新臺幣300萬部分之半數免予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 |
進駐各類產業園區
| 進駐科技產業園區、科學工業園區、自由貿易港區等,可享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及半製品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
其他
| 企業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得列為減除項目,免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
臺灣於2016年底啟動「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DIGI+ 方案)(2017-2025 年)」,在軟硬體並重之原則下,建構有利數位創新之基礎環境,鞏固數位國家基礎措施。2021 年,DIGI+ 方案更名升級為「智慧國家方案(2021-2025年)」,納入資安、Beyond 5G(B5G) 衛星通訊、下世代半導體、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及先進網路建設等前瞻數位科技,以促進國家、社會、產業整體數位轉型。
產值規模
臺灣掌握多項通訊硬體製造體系,為全球通訊產業重鎮之一。2021年臺灣通訊產業(含網路通訊設備、個人行動終端) 產值為新臺幣8,734 億元。2020 年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歐美5G網路建設較原本預期落後,加上疫情影響電信商營收成長趨緩,設備投資減少,設備、晶片的市場需求也連帶降低,使得我國2020年通訊產業產值較2019年下滑13.2%。2021年,受惠於疫後企業數位轉型與零接觸經濟,全球網路設備、5G通訊產品的需求成長,我國網通產業海外生產基地雖受疫情影響,零組件供應吃緊,但2021年仍然取得不錯成績,整體通訊產業產值較2020年成長3.3%。
產業聚落
- 北部聚落
臺灣通訊廠商包括晶片商、設備製造商、設備品牌商及電信營運商等。整體而言,臺灣通訊產業聚落集中於雙北、桃園與新竹等北部地區,如內湖科學園區、新竹科學園區、台元科學園區及桃園龜山等。臺灣網通業者以智邦科技、中磊電子、啟碁科技為代表性;電信商則以中華電信、遠傳電信、台灣大哥大最具代表性。
- 中南部聚落
中部地區的通訊廠商,主要為汽車通訊電子、消費電子設備製造商,如美律、綠點;南部地區雖有高雄軟體科學園區與高雄科學園區,但目前通訊廠商進駐狀況仍不及北部。然而在「亞灣5G AIoT創新園區」於高雄成立後,預計將有更多廠商進駐南部,目前「亞灣5G AIoT新創園區」已吸引仁寶電腦、台灣思科、緯創、亞旭等企業進駐,以及包括中華電信、遠傳電信、台灣微軟等多家大廠參與。
租稅措施
除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為20%外,為鼓勵外商來臺投資、支持產業創新並促進產學合作,外商可適用以下租稅
項目 |
優惠措施 |
研發與引進技術或機器設備
|
- 企業得於研究發展支出金額15% 額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或支出金額10% 額度內,分3 年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 自國外引進新生產技術或產品,並使用外國營利事業所有之專利權、商標權或各種特許權利,經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專案核准者,其所給付外國事業之權利金免納所得稅
- 進口臺灣尚未產製之機器設備,可享有免徵進口關稅之優惠
|
投資智慧機械/5G/資安相關項目
|
- 智慧機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元素,進行自動排程、彈性或混線生產等功能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5G:相關投資項目包括5G通訊系統的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資安:企業投資資通安全產品或服務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納入投資抵減範疇
- 當年度投資合計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者,可採「投資金額的5%,於當年度抵減營所稅」或「投資金額的3%,於三年內分次抵減營所稅」二擇一抵減,但抵減額度不可超過當年度應繳納營所稅的30%
- 適用期間至2024年12月31日
|
員工獎酬股票
| 公司員工取得500萬元總額內之獎酬股票,持股且繼續於公司服務達2年者,得於轉讓時以取得時價或轉讓時價孰低價格課稅
|
外籍特定專業人才
| 符合條件之外籍特定專業人才,薪資所得超過新臺幣300萬部分之半數免予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 |
進駐各類產業園區
| 進駐科技產業園區、科學工業園區、自由貿易港區等,可享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及半製品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
其他
| 企業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得列為減除項目,免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
臺灣追隨世界各國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步伐,積極發展電動車相關領域。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2022年3月公布的「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臺灣計劃發展五大淨零科技領域,包括永續及前瞻能源、低碳及減碳、負碳、循環還有人文社會科學。其中永續及前瞻能源部分包含氫能應用,低碳部分包含低碳製程及綠運輸。在運輸部門也將加強推動電動車化,並確立「2030年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和「2040年電動汽機車市售比達到100%」之目標。
經濟部業已制定運具電動化3大推動策略,包含補助在地生產,以整車帶動零組件、補助開發關鍵零組件,爭取打入國際供應鏈、帶動電動車內需市場等,並自2022年啟動「智慧電動車輛關鍵零組件自主開發研發補助計畫」,協助具潛力之關鍵系統及零組件廠商,轉型升級為整車廠Tier1供應商,加速100%汽車電動化之目標。
產值規模
臺灣的車用零組件和車用電子產業於2022年產值達到新臺幣3,550億元。隨著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預計到2025年產值將超過新臺幣6,000億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14.02%。
充電電池是電動車的核心組件,在電動車的成本結構中亦以電池為最大宗,約占四成左右。根據工研院統計,全球充電電池產值在2022年接近950億美元,預計2023年可突破千億美元。臺灣在下游的電池組裝具一定優勢,電池模組產值占全球大約四成(主要應用於3C產品),未來臺灣將積極切入上游電池材料開發,目前臺灣在四大電池組成材料-正極、負極、隔離膜、電解液,均有對應廠商,如正極材料的壹久科技、康普;負極材料的中碳、榮炭;隔離膜的明基材料;電解液的聚和。
產業聚落
- 北部聚落
北部聚落是臺灣車輛產業的主要據點,擁有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包括車輛整車組裝廠和車身打造廠,如睿能公司(GOGORO)、三陽工業(SANYANG)、裕隆汽車(Yulon)、中華汽車(CMC)、華德動能(RAC)、福特六和(LioHo)、國瑞汽車(KuoZui)等。同時,北部聚落也逐漸發展成為電動車研發的重要中心。例如,三圓新技公司(SanYuan)在桃園科技工業園區成立整合服務總部,鴻華先進科技公司(Foxtronev)則是由鴻海(Foxconn)與裕隆集團(Yulon)聯手成立,專注於智慧電動車之研發與製造,落腳於新店寶高智慧園區。
- 中部聚落
中部聚落是許多電動車關鍵零組件廠商的集聚地,包括整車與控制系統的車王電(WongDec) 與華德動能(RAC)、馬達系統的富田電機(Fukuta Motor)、車用光學鏡頭的佳凌科技(Calin)、減速齒輪的和大工業(Hota)、車用滾珠螺桿的上銀(HIWIN)等。此外,中部科學園區也重點引進了電動巴士產業,如成運汽車公司(Master)在二林園區投資新臺幣25億元,設置國內首個結合智慧製造的電巴製車產線。
- 南部聚落
南部聚落擁有豐富的汽車零組件及配件生產的相關廠商,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汽車售後服務AM(Aftermarket)塑膠件製造商、保險桿製造商東陽實業(Tong Yang,TYG)、車燈大廠帝寶(DEPO)和堤維西(TYC),以及車用電子巨頭輝創電子(Whetron)。近期,電動車產業的崛起帶動了化合物半導體的需求,使得同為臺灣半導體產業重要中心的南部地區,其電動車產業聚落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例如,荷蘭公司恩智浦(NXP)在高雄建立了全球車用新產品測試研發中心。此外,南部地區車用電池相關產業鏈的未來也十分值得關注。鴻海於2022年6月在高雄投資新臺幣60億元,建立了電芯研發暨試量產中心,將帶動南部地區的車用電池產業鏈發展。
租稅措施
除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為20%外,為鼓勵外商來臺投資、支持產業創新並促進產學合作,外商可適用以下租稅
項目 |
優惠措施 |
研發、引進技術或機器設備
|
- 企業得於研究發展支出金額15% 額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或支出金額10% 額度內,分3 年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 自國外引進新生產技術或產品,並使用外國營利事業所有之專利權、商標權或各種特許權利,經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專案核准者,其所給付外國事業之權利金免納所得稅
- 進口臺灣尚未產製之機器設備,可享有免徵進口關稅之優惠
|
投資智慧機械/5G/資安相關項目
|
- 智慧機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元素,進行自動排程、彈性或混線生產等功能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5G:相關投資項目包括5G通訊系統的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資安:企業投資資通安全產品或服務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納入投資抵減範疇
- 當年度投資合計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者,可採「投資金額的5%,於當年度抵減營所稅」或「投資金額的3%,於三年內分次抵減營所稅」二擇一抵減,但抵減額度不可超過當年度應繳納營所稅的30%
- 適用期間至2024年12月31日
|
員工獎酬配股
| 公司員工取得500萬元總額內之獎酬股票,持股且繼續於公司服務達2年者,得於轉讓時以取得時價或轉讓時價孰低價格課稅 |
外籍特定專業人才
| 符合條件之外籍特定專業人才,薪資所得超過新臺幣300萬部分之半數免予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 |
進駐各類產業園區
| 進駐科技產業園區、科學工業園區、自由貿易港區等,可享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及半製品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
其他
| 企業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得列為減除項目,免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
面對國際淨零排放趨勢及國際碳管制加嚴的挑戰,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3月30日發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預估至2030年間將投入約新臺幣9,000億元,並將透過「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策略,以落實淨零轉型之長期願景目標。
產值規模
自「綠能科技產業創新推動方案」公布後,截至2022年6月,臺灣太陽光電的累計裝設量已達8,701MW。雖然太陽光電產業近年受到貿易戰、中國大陸推動「531新政」等衝擊,產值有所下滑,但隨著市場需求持續成長、產業快速調整組織結構且積極投入創新研發下,預估2022年仍有超過新臺幣700億元的產值規模。至於風力發電的累計裝置量截至2022年6月已完成1,062 MW,且隨著外資看好產業發展持續擴大對臺投資,預估風力發電產業2022年產值將由2020年的新臺幣約335億元,成長至約569億元。
產業聚落
臺灣發展綠能產業較其他國家擁有更多優勢,不僅在資通訊產業具有厚實基礎、擁有完整的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同時具備金屬、機電、複合材料、電子控制等產業能量,可支持綠能產業的發展。另為使臺灣風場具備國際競爭力,政府整合產業需求建置風電發展所需水下的基礎與重件碼頭,同時推動臺北港(水下基礎)、臺中港(離岸風力機零組件)、高雄興達港(水下基礎)成為離岸風電產業發展基地,未來將成為重要的綠能產業聚落。
租稅措施
除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為20%外,為鼓勵外商來臺投資、支持產業創新並促進產學合作,外商可適用以下租稅
項目 |
優惠措施 |
研發、引進技術或機器設備
|
- 企業得於研究發展支出金額15% 額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或支出金額10% 額度內,分3 年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 自國外引進新生產技術或產品,並使用外國營利事業所有之專利權、商標權或各種特許權利,經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專案核准者,其所給付外國事業之權利金免納所得稅
- 進口臺灣尚未產製之機器設備,可享有免徵進口關稅之優惠
|
投資智慧機械/5G相關項目
|
- 智慧機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元素,進行自動排程、彈性或混線生產等功能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5G:相關投資項目包括5G通訊系統的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當年度投資合計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者,可採「投資金額的5%,於當年度抵減營所稅」或「投資金額的3%,於三年內分次抵減營所稅」二擇一抵減,但抵減額度不可超過當年度應繳納營所稅的30%
- 適用期間至2024年12月31日
|
員工獎酬股票
| 公司員工取得500萬元總額內之獎酬股票,持股且繼續於公司服務達2年者,得於轉讓時以取得時價或轉讓時價孰低價格課稅
|
外籍特定專業人才
| 符合條件之外籍特定專業人才,薪資所得超過新臺幣300萬部分之半數免予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 |
進駐各類產業園區
| 進駐科技產業園區、科學工業園區、自由貿易港區等,可享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及半製品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
其他
| 企業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得列為減除項目,免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
2020年,我國行政院將資安列入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以發展可結合5G 時代、數位轉型及國家安全的資安產業;並於2021年2月公布《國家資通安全發展方案(2021 年至2024 年)》,以「成為亞太資安研訓樞紐」、「建構主動防禦基礎網路」、「公私協力共創網安環境」為三大目標,打造臺灣成為堅韌安全之智慧國家。
產值規模
全球面臨險峻的資安環境、資安威脅與日俱增,以及雲端應用、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發展需求,自2017年起至2020年,臺灣資安產業每年成長幅度在11~12%之間。2021年臺灣資安產業產值則成長至603.5 億元,廠商家數增加至約350家,從業人員約9,000人。產業結構方面,我國資安產業以硬體為主,2021年硬體與模組部分的產值約為309.6億元(占51.3%);軟體部分的產值約為54.9億元(占9.1%);服務部分(包含資安專業服務與資安代理服務) 的產值則約為239億元(占39.6%)。
由於資訊戰及網路威脅日益嚴重,國內外資安服務需求持續成長,成為臺灣資安產業主要的成長動能,預估臺灣資安產業產值於2022年將達超過669億元。另在政府加碼補助資安產業,以進一步強化新興領域防護、打造高階實戰場域之下,預估2025 年我國資安產值將從原本設定的780 億元成長至800 億元。
租稅措施
除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為20%外,為鼓勵外商來臺投資、支持產業創新並促進產學合作,外商可適用以下租稅
項目 |
優惠措施 |
研發與引進技術或機器設備
|
- 企業得於研究發展支出金額15% 額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或支出金額10%額度內,分3年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 自國外引進新生產技術或產品,並使用外國營利事業所有之專利權、商標權或各種特許權利,經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專案核准者,其所給付外國事業之權利金免納所得稅
- 進口臺灣尚未產製之機器設備,可享有免徵進口關稅之優惠
|
投資智慧機械/5G/資安相關項目
|
- 智慧機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元素,進行自動排程、彈性或混線生產等功能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5G:相關投資項目包括5G通訊系統的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資安:企業投資購置資通安全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納入投資抵減範疇
- 當年度投資合計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者,可採「投資金額的5%,於當年度抵減營所稅」或「投資金額的3%,於三年內分次抵減營所稅」二擇一抵減,但抵減額度不可超過當年度應繳納營所稅的30%
- 適用期間至2024年12月31日
|
員工獎酬股票
| 公司員工取得500萬元總額內之獎酬股票,持股且繼續於公司服務達2年者,得於轉讓時以取得時價或轉讓時價孰低價格課稅
|
外籍特定專業人才
| 符合條件之外籍特定專業人才,薪資所得超過新臺幣300萬部分之半數免予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 |
進駐各類產業園區
| 進駐科技產業園區、科學工業園區、自由貿易港區等,可享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及半製品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
其他
| 企業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得列為減除項目,免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
臺灣為國際指標性的半導體產業聚落,目前臺灣晶圓製造與封測業全球市占率第一,IC設計業則為全球第二,全球尖端晶片製造更有92%的產能集中在臺灣。尤其在美中貿易戰與新冠肺炎疫情下,彰顯了臺灣在半導體產業的地位,因應全球潮流的趨勢變化,臺灣政府推動建立半導體先進製程生態圈,並擬定2030年臺灣矽製程突破1奈米為發展目標。
產值規模
半導體產業是支撐臺灣經濟成長的重要產業,不論是「產值」、「出口比重」、抑或是「投資金額」,皆為首屈一指的臺灣代表性產業。2021年臺灣半導體產業表現優於全球,產值為新臺幣4.08兆元(約1,458 億美元),年成長率達26.7%,占全球半導體產值之26.2%,位居世界第二。成長幅度最大的為記憶體類,年成長超過50%,IC設計業也比前一年度成長超過40%;產值金額最大的是IC製造,達新臺幣2.23兆元,當中晶圓代工約1.94兆元。
臺灣半導體產業具有垂直分工與產業群聚的特色,獨步全球的生產模式使臺灣在生產方面具備彈性高、速度快、客製化服務、低成本等優勢。在產值結構方面,IC設計產業占比為30%、IC製造占55%(含晶圓代工48%及記憶體與其他製造7%)、IC封測占15%。其次在全球市占率方面,以晶圓代工領域的表現最為突出,全球市占率逾六成,其中台積電(TSMC)是代表性廠商,2021年全球市占率達55%,是世界晶圓代工龍頭企業。
在臺灣持續朝向高階製程布局的發展下,加上設備與材料市場持續成長等趨勢,2022年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仍將保有優勢,並深化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之緊密連結地位,延續2021年的成長態勢。預期2022年臺灣半導體產業產值將達到新臺幣4.8兆元的規模,預估成長率為17.7%。
產業聚落
根據2020年半導體產業年鑑,目前臺灣半導體業營運家數約有288家,相關從業人員將近25萬人,廠商主要集中於新竹科學園區及桃園地區。但為分散自然災害如地震帶來的潛在風險,新增的產能規模則朝向中部及南部科學園區進行擴廠,封測廠則以高雄地區為主。
租稅措施
除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為20%外,為鼓勵外商來臺投資、支持產業創新並促進產學合作,外商可適用以下租稅
項目 |
優惠措施 |
研發與引進技術或機器設備
|
- 企業得於研究發展支出金額15%額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或支出金額10%額度內,分3年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 自國外引進新生產技術或產品,並使用外國營利事業所有之專利權、商標權或各種特許權利,經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專案核准者,其所給付外國事業之權利金免納所得稅
- 進口臺灣尚未產製之機器設備,可享有免徵進口關稅之優惠
|
投資智慧機械/5G相關項目
|
- 智慧機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元素,進行自動排程、彈性或混線生產等功能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5G:相關投資項目包括5G通訊系統的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資安:企業投資資通安全產品或服務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納入投資抵減範疇
- 當年度投資合計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者,可採「投資金額的5%,於當年度抵減營所稅」或「投資金額的3%,於三年內分次抵減營所稅」二擇一抵減,但抵減額度不可超過當年度應繳納營所稅的30%
- 適用期間至2024年12月31日
|
員工獎酬股票
| 公司員工取得500萬元總額內之獎酬股票,持股且繼續於公司服務達2年者,得於轉讓時以取得時價或轉讓時價孰低價格課稅
|
外籍特定專業人才
| 符合條件之外籍特定專業人才,薪資所得超過新臺幣300萬部分之半數免予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 |
進駐各類產業園區
| 進駐科技產業園區、科學工業園區、自由貿易港區等,可享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及半製品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
其他
| 企業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得列為減除項目,免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
國際物流及電子商務詳細資料
我國積極推動貿易自由化及國際化,支持企業發展全球運籌管理模式,現已於六處港口與一處航空站設置「自由貿易港區」。進駐業者可從事貿易、倉儲、物流、貨櫃(物)之集散、轉口、轉運、承攬運送、報關服務、組裝、重整、包裝、修理、裝配、加工、製造、檢驗、測試、展覽或技術服務等多樣態業務。
自由貿易港區採取低度管制及高度自主管理模式,以強化貨物與人員流動的便利性;租稅優惠方面,自國外運入自由港區之貨物、機器設備,免徵關稅、貨物稅、營業稅、推廣貿易服務費及商港服務費等相關稅費;國內課稅區或保稅區銷售與自由港區事業供營運之貨物、機器設備或勞務適用營業稅零稅率。
產值規模
由於物流業者多數同時經營國內外物流業務,此以整體物流業銷售額呈現其產值變化趨勢。根據財政部統計,臺灣物流業2016年至2019年的銷售額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由新臺幣9,515億元增加至新臺幣1.02兆元,惟2020年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中國大陸與歐美各國為防止疫情擴散,實施封城、社交距離限制等措施,使生產活動與經濟成長皆受到影響,進而減少跨國物流需求,導致我國物流業者受到影響,銷售額下滑至新臺幣9,517億元。在從業家數方面,2020年的廠商家數較2016年相比成長了700家,達到14,895家。
至於在電子商務部分,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於2021年12月公布的數據顯示,由於疫情帶動非接觸經濟,2020年臺灣工業及服務業的網路銷售金額為新臺幣4.59兆元,較2019年成長5.9%。
租稅措施
除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為20%外,為鼓勵外商來臺投資、支持產業創新並促進產學合作,外商可適用以下租稅優惠措施
項目 |
優惠措施 |
研發與引進技術或機器設備
|
- 企業得於研究發展支出金額15% 額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或支出金額10% 額度內,分3年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 自國外引進新生產技術或產品,並使用外國營利事業所有之專利權、商標權或各種特許權利,經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專案核准者,其所給付外國事業之權利金免納所得稅
- 進口臺灣尚未產製之機器設備,可享有免徵進口關稅之優惠
|
投資智慧機械/5G/資安
相關項目
|
- 智慧機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元素,進行自動排程、彈性或混線生產等功能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5G:相關投資項目包括5G通訊系統的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資安:企業投資資通安全產品或服務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納入投資抵減範疇
- 當年度投資合計達新臺幣1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者,可採「投資金額的5%,於當年度抵減營所稅」或「投資金額的3%,於三年內分次抵減營所稅」二擇一抵減,但抵減額度不可超過當年度應繳納營所稅的30%
- 適用期間至2024年12月31日
|
員工獎酬股票
| 公司員工取得500萬元總額內之獎酬股票,持股且繼續於公司服務達2年者,得於轉讓時以取得時價或轉讓時價孰低價格課稅
|
外籍特定專業人才
| 符合條件之外籍特定專業人才,薪資所得超過新臺幣300萬部分之半數免予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 |
進駐各類產業園區
| 進駐科技產業園區、科學工業園區、自由貿易港區等,可享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及半製品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
其他
| 企業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得列為減除項目,免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
為因應物聯網、3D 列印、人工智慧(AI)、機器人等科技對生活與產業的巨大變革,再加上美中貿易戰與新冠肺炎(Covid-19) 疫情帶動全球供應鏈重組浪潮,為持續強化我國在半導體、資通訊與機械等產業的優勢,臺灣延續2016 年推動之「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於2020 年提出「亞洲高階製造中心」戰略,希望能夠藉由加速導入5G和AI應用,進而帶動產業智慧化、數位轉型與創新應用,達到臺灣產業鏈智慧化及擴大產業產值之效益。
產值規模
機械產業為重要基礎工業,機械產業更長期扮演臺灣產業升級的幕後推手。近年機械產業受惠於智慧化及數據加值服務浪潮興起,產業發展備受看好,於2017年成為繼半導體與面板產業後,臺灣產值第三大的產業。
依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料,2019年受美中貿易衝突加劇與產業機械需求量大幅減少影響,產值較2018年衰退9.3%,下滑至新臺幣9,575.32億元;2020年又因COVID-19疫情、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延燒等因素,使產業對機械設備需求持續減少,產值減少至新臺幣9,061.37億元。預期在疫情逐漸趨緩且各國更加重視供應鏈韌性的情形下,帶動機械製造數位化市場商機,2022年產值將可望回升至疫情前水準,達到新臺幣1.2兆元規模。
另根據臺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TMBA)公布資訊,2021年臺灣工具機的出口總額為27.8億美元,較2020年21.5億美元成長29.1%。主要出口市場依序為中國大陸(含香港)、美國、土耳其、俄羅斯及越南等國,合計出口金額約16.8億美元,占總出口比重60.4%。
產業聚落
臺灣機械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體,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統計,目前臺灣機械業營運家數約有18,000間,相關從業人約逾30萬人,除了已在北、中、南形成相關產業聚落,也造就許多重要廠商的成立。
- 北部聚落
北部方面已在新北市、桃園與新竹等地形成精密感測設備、電子與半導體生產設備、自動化元件與系統整合、工業電腦、控制器產業聚落。
- 中部聚落
臺中和彰化一帶則有工具機與零組件、滾珠螺桿、線性滑軌、產業機械(木工、紡織、橡塑膠機械)、智慧機器人、自動化元件與系統整合產業聚落。有鑑於「工業4.0」已成為全球產業重要發展趨勢,面對此波銳不可擋的機械產業革命,也帶動了各產業積極轉型。
- 南部聚落
至於嘉義、臺南和高雄等地,則已發展出工具機與零組件、產業機械(螺絲成形加工、橡塑膠機械)、半導體設備、智慧機器人、控制器、精密模具等產業聚落,以「東台精機」(Tongtai)、「精湛光學」(CCM)及「鈦昇科技」(E&R Engineering Corp.)較具代表性。
租稅措施
除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為20%外,為鼓勵外商來臺投資、支持產業創新並促進產學合作,外商可適用以下租稅
項目 |
優惠措施 |
研發、引進技術或機器設備
|
- 企業得於研究發展支出金額15% 額度內,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或支出金額10% 額度內,分3 年抵減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 自國外引進新生產技術或產品,並使用外國營利事業所有之專利權、商標權或各種特許權利,經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專案核准者,其所給付外國事業之權利金免納所得稅
- 進口臺灣尚未產製之機器設備,可享有免徵進口關稅之優惠
|
投資智慧機械/5G/資安相關項目
|
- 智慧機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元素,進行自動排程、彈性或混線生產等功能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5G:相關投資項目包括5G 通訊系統的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
- 資安:企業投資資通安全產品或服務之全新硬體、軟體、技術或技術服務納入投資抵減範疇
- 當年度投資合計達新臺幣100 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者,可採「投資金額的5%,於當年度抵減營所稅」或「投資金額的3%,於三年內分次抵減營所稅」二擇一抵減,但抵減額度不可超過當年度應繳納營所稅的30%
- 適用期間至2024年12月31日
|
員工獎酬股票
| 公司員工取得500萬元總額內之獎酬股票,持股且繼續於公司服務達2年者,得於轉讓時以取得時價或轉讓時價孰低價格課稅
|
外籍特定專業人才
| 符合條件之外籍特定專業人才,薪資所得超過新臺幣300萬部分之半數免予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 |
進駐各類產業園區
| 進駐科技產業園區、科學工業園區、自由貿易港區等,可享進口自用機器設備、原料、燃料、物料及半製品免徵進口稅捐、貨物稅及營業稅 |
其他
| 企業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得列為減除項目,免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